一起来马来西亚过春节吧,带你体验不同样的年味!

过年的气氛是越来越浓了,在远方的马来西亚有许多华人,过年的气氛其实并不比国内差,要我说,辛苦了一年,不如趁着假期带上家人,到马来西亚过一个特殊的年!
马来西亚没有四季,如大马歌手阿牛在歌曲 《用马来西亚的天气说爱你》 所唱,"只是我生长的这片土地上只有雨季和旱季"。马来西亚华人过的,正是没有春天的春节。
大马华人称春节为农历新年,一来与西历新年区别,二来也合乎本地气候的常识。而本地各族则称华人过年为”Chinese New Year"和马来文的"Tahun Baharu Cina”,意即华人新年。
过年前一两个月,各大商场、店铺和街道上都挂满了新年的装饰。政府部门和政治人物也挂上了布条,向华人贺年。满街充斥着“Gong Xi Fa Cai” (恭喜发财)的字眼,仿佛外族也隐约知道华人喜欢赚大钱的共识。
这段期间,华人会到商场、市集和店铺採买年货,必不可少的有柑,肉干,年饼还有各式饮料。
“柑”的广东话与“金”同音,拜年是送柑如送金。而柑多从中国进口,市场上可看见到福建永春的芦柑和广东潮州的蕉柑。
本地特色的新年食品
肉干则是马来西亚特产,跟台湾金门的牛肉干不同,马来西亚的肉干以猪肉为主。
切片,酿制后,放到炭火上烧,香味四溢,大马华人吃肉干的习俗来自新加坡。早在1905年就由福建人林水源带来原乡的肉干制作方法,在梧槽开设金福源肉干店。
然而根据美食家林金城的说法,1950年代新加坡商人到吉隆坡茨厂街(唐人街)开设肉干店,从此大马华人不必跑到新加坡购买肉干。吉隆坡华人在过年前常跑到茨厂街购买肉干,店前常大排长龙,为的就是让亲朋好友在新年时能大快朵颐。
另一个特产是年饼
年饼的种类多样,有中式和马来式,中式年饼有鸡蛋卷,炸芽菇(慈菇),炸蟹柳(蟹肉棒)和最近流行的炸鱼皮。
马来式或娘惹式年饼有黄梨挞(凤梨饼),番婆饼(Kuih Bangkit),粿加必(Kuih Kapit,马来蛋卷),虾饼(Keropok)等。
本地特色的新年歌
除了物质上极具特色,商场和店铺还会播放新年歌,分为经典的老歌和本土化的新歌。
老歌可以上溯到1940年代上海事情的歌曲,如“春风吻上我的脸”,“迎春花”和“恭喜恭喜”。这些传统老歌,后来由香港人和台湾人翻唱,乃至新加坡每年都会推出由艺人翻唱的贺年专辑。
打从有了本地新年歌的创作,大马农历新年的气氛更加贴近在地的环境和文化。华人又多了原乡出品外的新年歌选择,甚至比中港台地区更为创新。
捞鱼生和拜天公
新年假多放到大年初三或初四(国定假日只放初一,初二两天),外地游子就陆续开始工作了。但新年的气氛不减,反而在大年初七和初九达到另一个高峰。
初七是广东裔庆祝的人日,盛行捞鱼生的习俗。
捞鱼生,意即将鱼生片和切丝的各种蔬菜拌匀。当鱼生准备好后,亲朋好友围在桌子旁,由一人带头喊广东话的“捞起”(Lo Hei),或是闽南语的“发”(Huat),再一起用筷子把配料重复不断的夹起夹落,拌在一起,场面热闹非凡。
这可是星马地区独有的菜肴。
初九是福建裔庆祝的天公诞。
祭拜仪式从凌晨开始,祭品有甘蔗,红鸡蛋,红龟粿。摆放祭品也有讲究,比如顶桌(供天公)放斋品,下桌(供神明)放荤品,祭拜后,民众会放炮竹大肆庆祝。如今的“天公诞”不仅由福建裔庆祝,其他方言群体也渐渐接受了这个传统。
马来西亚华人的新年传统,不仅与各地的习俗互相融合,还适应了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环境,也保留了中国原乡的传统,并注入了在地化的元素,使其有别于中国的春节,却不失传统的精髓。
春节到马来西亚过,既可以旅游,又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,孩子增加了见识,家长放松了心情,老人家也能卸去厚厚的棉衣,共享天伦,何乐而不为呢?
仅限内部研阅,请输入访问密码验证后继续浏览!
更多推荐
© 2019 走进大马
We live in Malaysia.
There are blue sky, clean air,
magnificently sea and charming beaches...
There is a more harmonious environment
for multi-ethnic groups to live in.
We love Malaysia.
友情链接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 马来西亚进出口运输 马来西亚驻上海总领事馆 马来西亚移居 马来西亚房产 马来西亚国民大学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 马来西亚币对人民币汇率 分账系统 出国留学网 马来西亚世纪大学 马来西亚琥珀宫殿酒店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马来西亚驻北京大使馆 马来西亚签证